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学习园地
党史学习|生产运动 渡过难关
时间:2021-05-09 15:31:36
发布:Admin
来源:互联网

大生产运动开展背景

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最贫瘠的地域之一,它地处自然灾害肆虐的黄土高原,地广人稀,经济落后。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延安后,经过土地革命和减租减息运动,当地人们的生产热情提高了,但生产力仍十分低下,边区经济的形势十分严峻,最多时负担脱产人员12万、牲口8666匹。庞大的财政开支和落后的经济条件极不相称,边区财政十分困难,常常入不敷出。

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,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,在中国加紧推行“以战养战”的方针,军事进攻的重心转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,实行了惨绝人寰的“三光”政策,“蚕食”“清乡”与割裂封锁,并时刻谋犯陕甘宁边区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顽固派在世界法西斯势力暂时得逞情况下,反共投降活动更加肆无忌惮,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,派出重兵,在边区的西、南、北三面构筑了五道封锁线,与东面隔河的日军防线相配合,边区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切断了。

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,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“扫荡”、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,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。面对危局,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决心。

5815_副本.jpg

大生产运动初期

1939年1月17日,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,通过了高克林、高长久等12人提出的工作人员参加生产运动的议案。毛泽东在会上响亮地发出了“发展生产,自力更生”的号召,林伯渠也强调,“扩大生产运动”,已“成为目前重要战斗任务之一”。1939年2月2日,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。在会上,毛泽东向全边区党、政、军正式发出了“自己动手”的号召。他对大家说:现在国民党要困死我们、饿死我们。怎么办?我看只有三条路可走:一是革命不下去了,大家解散回家;二是不愿解散,又没有办法,大家等着饿死;三是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,自力更生,发展生产,大家共同克服困难。当然,解散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,饿死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,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:自己动手!自己动手,摆脱外援,从发展农工商业生产中求得经济的逐步自给。会上,边区政府制定了年内开荒60万亩、增产粮食20%的具体计划。两天后,边区党委和政府下达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通知。不久,大生产运动的指导机关——陕甘宁边区生产总委员会成立,并在4月公布了《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》和《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》。不过,直到1940年,这种生产运动还主要以农业为主,其目标也只是解决一般的生活需要。这是大生产运动的初期阶段。

5816_副本.jpg

大生产热潮

1940到1942年,边区又连年遭到水、旱、风、雹等自然灾害的交相侵袭。尤其是1940年的灾情特别严重,受灾面积达429万余亩,受灾人口51.5万人,损失粮食47035石,为30年来所未见。不仅如此,抗战以来,大批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障碍,奔赴边区。为保卫边区,中共中央陆续从前方调回了一批部队,使边区脱产人数激增,1941年已达7.3万人,占到边区总人口的5%左右。由于战乱和灾荒,邻近地区的难民蜂拥而至,也大大加重了边区的财政困难。

此时,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已显然不能满足需要了,只有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,建立自己的公营经济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区的军需民用的困难。1942年12月,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,提出了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的方针,确定今后边区以建设为基本任务,“发展生产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之中心”。随后,边区涌起了一股盛况空前的大生产热潮。

这时的边区,日夜都有动人的景象。黎明时分,东方刚刚露出一点鱼肚白,成群结队的人们,已荷锄扛撅上山了。登高一望,到处是挥汗如雨的垦荒者。山坡上,沟道里,红旗招展,撅锄飞舞,歌声、笑声、口号声、加油声此起彼伏,引得群山共鸣,飘向远方。夜晚,沸腾的群山安静了下来,一孔孔窑洞的灯火却亮了起来,万家灯火与点点繁星交相辉映。“白天生产,夜晚工作”,几乎成了所有机关单位的常规,紧张、忙碌,是边区各部门的共同作风。

三五九旅与南泥湾的故事

“花篮的花儿香,听我来唱一唱,唱一呀唱,来到了南泥湾,南泥湾好地方……”南泥湾,这个响亮的名字,承载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。 

5817_副本.jpg

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,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,日军的大规模“扫荡”,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,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和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,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。

这种形势下,1939年2月,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,毛泽东在会上尖锐地指出:“饿死呢?解散呢?还是自己动手呢?当然,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,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,我们的回答是四个字—自己动手。”为此毛泽东亲笔题词: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。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起来。同时,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,中央调八路军第一二O师第三五九旅由华北前线回防,保卫边区、保卫党中央。

5818_副本.jpg

1940年5月,朱德从太行抗日前线回到延安,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边区的经济建设。面对边区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,朱德提出了“屯田”政策。从1940年冬到1941年春,朱德率领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、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几名技术干部,多次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,对南泥湾的开垦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调查研究。他白天越山涧,爬山峁,夜晚宿破窑,吃烤山药蛋,在火光的映照下研究部署开发南泥湾的蓝图。

5819_副本.jpg

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向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,是延安的南大门。由于连年战乱,土匪肆虐,人们纷纷逃离,使方圆百里的富庶之地变成了人烟稀少、树木繁茂的荒僻之所。

1941年春,迎着依然寒冷的北风,在“一把锄头一支枪,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”的口号声中,王震率三五九旅战士们肩挎钢枪,手握镢头,硬是在一片林海荆棘中开出了一条通向南泥湾的路,由绥德进驻南泥湾。

一到南泥湾,三五九旅就迅速掀起开荒生产热潮。他们制订了边生产边训练的计划,农忙时生产,农闲时练兵。王震提出“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”的口号,上自旅长、下至勤务员、炊事员,一律参加生产劳动。

三五九旅一名叫李位的模范班长,在一次开荒竞赛中,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。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,又涌现出了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,以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的成绩,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“气死牛”。

5820_副本.jpg

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,昔日荒草丛生、沼泽遍地的“烂泥湾”变成了到处是庄稼、遍地是牛羊的陕北“好江南”。粮食大丰收,瓜菜堆如山,加上一排排整齐的窑洞,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。

据统计,1941年,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荒1.12万亩,产粮1200石,蔬菜实现完全自给。到1943年,开荒达到10万多亩,产粮12000石,实现了“不要政府一粒米,一寸布,一文钱”的奋斗目标,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。1944年底,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,收获粮食37000石,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。

60多年后的今天,拥有1万多人口的南泥湾镇,种植和养殖业蓬勃发展,红色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,南泥湾镇正在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名镇。

标签:
为您推荐
最新文章

信息化系统

英文网站

微信公众号

企业邮箱

在线投票

信访举报